-
来源: 时间:2009-11-27
煎中药对加水很讲究,加水过多则药汁浓度过低、药液太多,加水过少,不仅中药有效成份不易煎出,还容易煎焦。
一般中药煎煮用水量以浸过中草药3至4厘米为宜。中药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药时间的长短来适当增减。
煎中药必须正确掌握好火候。一般将火候分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两种。要根据中药的不同性质与治疗需要来决定采用武火急煎还是文火缓煎。
治疗伤风感冒的解表中药属清热、芳香性的中药,故煎煮时间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补中药,须煎煮时间长,宜用文火缓煎。
武火使水份蒸发快,并且又易使药汁外溢,故目前往往采用先武后文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后改用文火缓煎。
???
-
来源: 时间:2009-11-27
药品变质与剂型有关:
一、片剂:不包衣的压制白色片变黄,有色片颜色加深,并有疏松、裂片、粘连、异臭等现象时,说明药片已潮解或发霉、变质,切不可再用;糖衣片稍有褪色时尚可考虑继续使用,若已全部褪色或糖衣面发黑,出现严重花斑、发霉、糖衣层裂开、粘连等情况时不宜再用。
二、胶囊剂、颗粒剂(冲剂)。若发现发霉、异臭、变色等情况时不宜再用。
三、水剂(眼药水、注射剂)。主要看药液是否清亮透明,有无变色。凡发现浑浊、沉淀或结晶析出,以及霉点、霉花,这样的水剂已经变质,万不可再用。糖浆剂、合剂、酊剂。其颜色虽有深有浅,但在原色的基础上出现变色或发霉,或有分离、析水、沉淀等现象,嗅之有异味,说明药品已变质。
四、粉针剂。瓶内药粉粘住瓶壁、结块、变色、潮解,甚至溶成糊状,表明药品过期失效或疗效下降。
五、软膏剂。软膏剂较上述几种剂型稳定,但如有酸败、异臭,有油层析出或结晶析出时,也应弃之不用。
-
来源: 时间:2009-11-27
药品保存不同于其它物品,温度稍稍高一点就能使疫苗血清、酶制剂、生物制剂等药品中的蛋白质变性而降低它们的药效。
温度低时,乳剂会冷冻分层,甲醛溶液会产生多聚甲醛沉淀;
温度高时,挥发性药物如丁香、桂皮、薄荷等的有效成分大量挥发,有些糖衣片、胶丸发生变形粘连降低它们的药效;
温度和湿度都一起升高时,可以促使细菌、霉菌大量地滋生和虫卵孵化,以致中草药霉坏虫蛀,还能让糖浆类制剂长霉产气。
湿度升高使中药材霉烂,片剂松散破裂、变色粘连,药物会粘结成块,有的还会分解失效。如阿司匹林在干燥情况下较稳定,当它受潮后会渐渐分解,有刺鼻的臭味,对胃有较大的刺激性。
空气中的氧气可使许多药品,如维生素和肾上腺素、苯酚等氧化变质,从而使它们的主要成分含量下降、疗效减弱或无效。
药品经光线照射后会发生颜色变化而降低疗效,特别是那些对光敏感的药物,如光敏剂、硝普钠、尼莫通等。
药品(如稳定性差的抗生素、缩宫素、胰岛素、细胞色素C等)放置时间太久会使疗效下降,毒性增大。
PH值、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药物所含成分的相互作用、运输搬动时的碰撞、存放不当等都会影响药品的疗效有时甚至毒性加大。
大人用的药和小儿用的药、内用药和外用药都应标志清楚,分别存放,以免急用时拿错、误服,发生危险。
-
来源: 时间:2009-11-27
合理停药也是合理用药的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药物已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应及时停药。例如感冒表现咳嗽、发热、鼻塞、流清鼻涕时所服的药品,一般仅能治标(消除或减轻症状),不能治本(消除病因),最终要靠自身抵抗力才能消灭感冒病毒。因此,这一类药物在症状减轻后,便可停止服用了。
有些疾病无法“根治”,用药治疗只能减轻症状,一旦停药症状又会复发。
有些药物长期应用,骤然停药后可发生停药反应或停药危象。这时应采取逐渐减量停药或定期间断停药,切忌突然停药。例如长期服用心得安治疗心律失常时,可使β受体数目反馈性地增加。如果突然停药,可引起心脏β受体对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而出现反跳性高血压、心绞痛加剧或激发心肌梗死,严重者可引起猝死。因此长期服用心得安,停药时必须遵医嘱逐渐减量,减药过程以2周为宜。
又如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反馈性地抑制脑垂体前叶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和功能减退。如果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可引起严重危象发生,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若无不良反应时再逐渐停药。
结核病在病灶稳定、硬结或空洞闭合后的一段时间内,病灶内仍有结核菌残留。此时如果过早停药,结核病常易复发。因此,结核病人病情稳定后,还要继续用药1年,甚至1年半以上。
严重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控制后,还应继续用药3~5天,以防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治疗,症状控制后,应以原治疗剂量的1/3~1/4持续治疗1~2年。如果疗程不足,极易复发。
而用于癫痫的抗痉挛剂,应持续至患者完全无发作4~5年后才能停止用药。
因此,如何合理停药,应根据不同疾病治疗的具体情况,正确地选择停药时机和停药方法。
|
[1]
[2]
[3]
|
|
第1页/共3页 共10条记录 |
|